也许是因为久闻绫波大名,想一睹她的风采;也许是因为看了新剧场版觉得还不错;也许是好奇宫崎老爷子与庵野痞子的矛盾,想看看这厮能拿什么与宫崎老叫板;也许是因为豆瓣上9.3的高分。。。。。。总之因为种种“羁绊”,某天,你开始“随便看看”《新世纪福音战士》。单纯的你此时不会知道你已经掉入了庵野的大坑里了。。。。。 按照顺序,你首先会去看95年的26集TV版。看过了第一集,你发现这还是一贯的热血动漫嘛,又是先设定一个boss,一个废柴的主角,然后总之是主角不断成长最后终于干掉boss的老套故事?(愧对豆瓣评分啊) 有耐心的你还是决定有始有终,要看就得看光,快进也行。于是你从第1集开始看到第14集。你想:果然是95年的动画啊,画质真够差的。故事也几乎是奥特曼打怪兽嘛,只不过奥特曼叫“夏娃”,怪兽叫“天使”罢了。撇开画质和故事不说,这男主 ikari 也太娘了吧,整天哭着喊着那是不可能的,第一次作战就被“天使”打晕,第二次就被打哭,然后闹着离家出走又无奈不能自给被逮回来关禁闭,拒绝出战而要女生顶在前面。。。。。。看到第14集的结论就是这男主就是个废物啊。 而那3个女主也一个比一个不正常。 负责监护男主的 misato 年龄也够大了,还整天像个小孩子一样,生活上很邋遢貌似还不检点。 rei 吗?毫无女神气质啊,每一集的台词不超过3句,毫无表情,虽然三无在那时是个新概念,虽然第5集挺狗血,第6集挺感动,但足够让 rei 在受欢迎角色top10上连续10年前三? 还有那个后来来的红头发德国混血女 asuka ,简直就是一个心理变态嘛,男主都那么可怜了还整天欺负他,极度自恋,嫉妒心极强还喜欢强词夺理,让人怎么喜欢她? 看到第14集了,貌似是前面13集的总结。从故事的尿性来看,后面的剧情无非就是奥特曼打赢了所有怪兽,地球和平了。太无聊的吧!那些给高分的人都撞猪上了吧? 但看过EVA的人都知道,从第15集开始,EVA开始有了情节的急转,也是从第15集开始,EVA开始被称为神作,神到你会发现之前的14集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是那么合情合理,神到你发现自己开始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人。从第15到第24集,你开始感动于 misato 的身世,你开始察觉那盛气凌人的 asuka 竟是那样的脆弱,你开始惊叹 rei 竟然是克隆人,你开始觉得虽然 ikari 还是那么懦弱,但也有些可爱了。你开始发现EVA里的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包括那个“夏娃”和“天使”。你甚至会发现你自己的影子隐约出现在他们某个人身上。 最后两集的情节又是一个急转,急到你根本看不懂它在说什么。但即使看不懂,你也会被这精华的两集所吸引和感动。只要你是有一点点心理阴影的人,你就会发现那黑纸上的白字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男主矛盾的心理是那么熟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为什么在这里?什么是真实?”这亘古的人类的疑问也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引起你的思考,你开始察觉有一丝难以描绘的痛苦发自你的心底。第26集,随着 ikari 由心底发出的“谢谢” ,“所有的孩子,恭喜”的黑底白字在屏幕上出现,动画落下了帷幕,伴随着你尚未消去的痛苦和困惑。 动画结束了,你心里的抑郁尚未结束。你会很奇怪自己的感受,迫不及待地去看影评,去论坛发出自己的疑问。那些看了EVA很多遍的大神们的讨论会让你发现,原来大家都在抑郁,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细节都没注意,你会不由的再去看看那些细节。果然,当初它们被你忽视了。 因为不懂,才会思考;因为思考,恭喜又一只EVA狗入坑。 之后你有空就会去论坛看看他人的见解,你会发现你对EVA的理解始终如此之浅,你会一遍遍的看它,然后每看它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你会发现动漫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场景都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你仔细想了,你会惊叹于EVA,这部只有26集,每集只有23分钟,的动漫的细节里所包含的无限玄机。 你可能反复的听着巴赫的AIR G弦咏叹调,脑海里满是 asuka 被分尸之前绽放的美丽, rei 空洞幽怨的眼神, shinji 撕心裂肺的惨叫和最后那无尽的绝望;你可能开始对犹太教,《死海古卷》产生兴趣;你可能会记住这句“god's in his heaven,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你可能也不由自主的在心里说着“不能逃避,不能逃避”;你可能会查阅各种资料变成一个考究党;你可能会把26集TV版和两部旧剧场版一帧一帧的放变成一个细节帝;你可能去找关于心理学的书去解析动画中的种种意象变成一个理论帝;你也可能什么都不做,只是觉得自己的心非常平静(因为你开始看透红尘了O__O"…)。。。。。。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已经跟一个动漫系列(26集TV,2部剧场版,3部新剧场版)联系起来了。你甚至意识到你的性格和理想也改变了。(天啊,这还是动漫吗?) 其实你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落入庵野秀明的EVA坑中。 你称自己是EVA狗,而不敢说自己是EVAfans,因为那些真正的EVA饭们实在是太强悍了。每当你觉得你已经看懂这部动漫了之后,他们随便的一些推论会让你觉得自己还差得远呢。你关心于EVA的一切,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已经跟EVA本身无关了。在你眼中的EVA已经不只是一个动漫系列了,它阐述的思想,已经让你找到了信仰,让你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标。你可能预感到在未来的某天,当你再看EVA的时候已找不到当初的无与伦比的感觉了,你甚至会觉得这个动画如此幼稚,但你相信那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你心里最重要的地方已经被它同化了,它的核心已经宛如一面屹立不倒旗帜。 一部作品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上。 于是,庵野秀明的人类补完计划又一次大获成功。 新世纪EVA狗顺利养成。
心理疾病不是绝症,是有救的。
人物都有自我认同障碍。真嗣因认为父亲的讨厌而自卑进而产生自我认同问题,缺爱不自知或是不愿自知,想要得到认同 情感上却不表达。明日香也是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同,母亲的上吊。
丽是克隆人,所以存在克隆人典型的自我认知问题,虚假与真实、是否是人、哪个克隆体是自己、自己的作用。
美里的恋父 引起的对自己的厌恶 所以看到了其他人对她的指责。说实话有点矫情。可是所有的情感有理由却无证据,都是自己的想象罢了。
“心中所感受到的然后成为记忆的东西就会转变成你的真实”
这自认为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心魔
所谓的人类补完暨心灵补完 两种解决办法正视或“毁灭人类”。
看的越清思考的越多越容易出现问题,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生存。
或许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但是人类并没有这么脆弱
最近重新补完了《Eva》,对这部开创动漫主流考据风潮、且自身仍在不断演变的作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其设定中所借用的各种文化原型的一次互文。所以,需要将这些原型放回其本身所在的思想体系和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eva讲的是什么」,更可以进一步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
在解读中,我们要避开一种常见的误区,就是将eva中的一些关键元素,只对应一个单一的原型上,然后将其简单生硬的套用进去,并且局限在犹太教-基督教体系中。这是不符合创作事实的。具体到eva上,有三个需要格外注意的点:
第一,同一个元素(如人物、事件)身上,汇集了多个原型,分别在其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典型的如莉莉丝。她在作为“人类起源”的层面上,对应犹太教传统中的莉莉丝作为“恶魔之祖”那部分,但并不具有“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因为她并未和任何人结合(无论是亚当还是撒旦),而是独立孕育了人类;而在尚未发生的第三次冲击中,才开始具备了“母神”的含义;但这个“母神”的神性,则更多源自古希腊俄耳甫斯教中的夜神尼克斯。
第二,eva是一部带有鲜明颠覆性质的作品。所以在故事中,会将一些元素刻意与其原型的身份、正邪等层面翻转过来,可以称之为「魔神倒转」。最典型的比如人类与使徒的身份。
第三,eva在表面上完全使用了一套犹太教-基督教的“语汇”,比如亚当、莉莉丝、使徒、朗基努斯之枪、无处不在的十字架意象。但其内核却并非如此。至少一半其他宗教和哲学观念,隐藏在这层犹太-基督教表象之下,譬如多次出现的“卵”的意象。这部分是常被忽略的。
笔者认为,eva的世界观主要有四个来源:
这些内容都会在后文重点分析。
因为eva中存在大量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文献、人物等名词,但两者含义有微妙差别。提到eva中的,一律加上下划线(如《死海文书》),以避免混淆。
本文对eva世界观的引用,原则上以漫画版为准,部分涉及tv版和老剧场版。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为方便大家阅读,全文目录如下:
Part I. 预言、福音与末日 基于预言书的弥赛亚计划 | 福音书的应验 | 第三次冲击 | 非基督式的重新创世
Part II. 死海文书与光暗之战 《死海文书》 | 二元论 | 库兰宗团 | 光之子与暗之子 | 立场的错位 | 不存在“赎罪” | 使徒 | 三次冲击
Part III. 人类补完:「与神合一」与「永恒轮回」 柏拉图的理念与价值 | 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 | 同一与多样之辩 | 回归太一的人类补完 | 成神之路 | 真嗣的选择 | 永恒轮回
Part IV. 哲学家的AT力场、俄耳甫斯的夜与卵 A.T.力场与个体化原理 | 康德的物自体 |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与“个体化原理” | 尼采的日神与酒神 |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 俄耳甫斯教传统
eva故事的核心,是基于一本出土的经书《死海文书》的预言,而进行的救世主行动——“人类补完计划”。Eva的建造、Nerv等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这部《死海文书》(又称《死海古卷》)是真实存在的,一般会作为解读的起点。但不能将其孤立来看。《死海文书》并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那么特殊,而是公元前的三个世纪众多犹太启示文学的一份子。要讨论它,首要将其共性与特性分开。
事实上,在那之前,还有一个更先的第零问题, 就是
为何要根据一部古经书的预言来制定那么宏大的计划并行事?
弥赛亚
这涉及到犹太人的历史和他们的弥赛亚信仰。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的前身以色列人,在《圣经·旧约》中被认为同一位先祖雅各(Jacob)的后代。雅各的十二子的后裔,演化为以色列人的十二支派。他们在埃及沦为奴隶,由摩西从埃及带出到达迦南地(今天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这就出埃及的故事。在迦南,他们经过和当地人不停的战争与交往后,于前十世纪拥有过短暂的统一强大的王国,就是大卫和所罗门两位王统治的八十年。之后王国分裂为南北两支。北部的以色列国的十一支派被亚述王国所灭,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被称为“失散的十一支派”;南部的犹太王国,只有犹大支派和一部分作为祭司的利未人,亡于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比北国亡国晚几十年,他们就是后来的犹太人。
犹太人被巴比伦人迁往巴比伦本土,负担劳役和苦工,这一事件史称“巴比伦之囚”和“大流散”。这一事件带给犹太人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处于流亡和痛苦汇中的犹太人,盼望救世主出现解救他们的痛苦,于是慢慢形成了弥赛亚信仰(Messianism)。
“弥赛亚”一词,即希伯来文的Messiah,现在一般将其含义理解为“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译为Christos(Χριστός),即“基督”,也就是后来耶稣的称谓。它的原意是“受膏者”。公元前一千年前后,东地中海地区常由德高望重的先知或祭司,在新继任的君主或圣职者的头上涂抹膏油,来确定其地位的神授,称为“膏立”。所以最初的弥赛亚是现世的真实君主。
但“大流散”中的犹太人,已经没有了国家和国王。所以他们热切盼望大卫式理想君主的再临,带领民族走出奴役,重建强大的国家。所以“弥赛亚”演化成了“未来的理想君主”的含义。后来他们虽然被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允许回到故乡,但在亚历山大东征后,又受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进一步迫害,尤其在宗教方面。于是犹太人进一步产生了“末日”的观念,并认为末日已经指日可待。末日来临时,上帝会实施最后的审判,摧毁一切邪恶,建立起崭新的理想公义的王国,不仅是犹太人的,也是世界性的。而弥赛亚则演化为末日的“救世主”,在末日中降临,协同上帝进行最终审判,并永久统治末日后新的理想世界。
“弥赛亚”属于未来,又受到极度的期待,所以出现了大量的“预言书”。它们预言的就是弥赛亚的降临。描绘“理想君主”式弥赛亚的预言,多见于《圣经·旧约》中写作于“大流散”时期的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等先知的诸先知书中。而描绘作为“末日救主”的弥赛亚的,则主要是风行于公元前后两三百年的犹太启示文学。作者常常以晦涩的象征笔法,预言末日必然来临。其中《但以理书》提出了“人子”一词,成为与“弥赛亚”的同一概念。
这些预言书中,都列举了“弥赛亚”降临时的景象与诸多要素,并描述了弥赛亚降临后的世界。譬如: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书7:14)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 (以赛亚书9:6-7)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利米书23:5-6)
而托名先知以斯拉的启示文学、《旧约》的次经《以斯拉下》中,则对弥赛亚降临及末日的预兆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这些就是征兆:当所有世人都处于大混乱的剧痛中时,末日就要到了。通往真理的路将会被遮蔽,世上也不会再有任何信仰。邪恶将会不断滋长,直到它变得比你们已经知道的还要糟糕。
你现在看到的统治这个世界的国家将会成为废墟,没有居民,也没有旅客。在这之后如果至高者上帝让你活得足够长的话,你将会看到那个国家处于混乱之中。
太阳将会在夜里突然闪耀,月亮将会在白天显现。树木将会淌下血滴,石头会开口讲话;各国将会处于混乱之中;星辰的运行也将会改变。
一个被所有人讨厌的国王将会开始执政,百鸟也都将飞逝。鱼儿将被冲上死海的岸边。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会在夜里出声讲话。每个人都能够听见。大地将会在很多地方开裂从里面喷出火焰来。野兽将会离开田野和森林,妇女在月经期间会生出怪物。淡水将会变咸。各处的朋友将会相互进行攻击。知识将会消失,理智也会隐藏起来,尽管许多人去寻找它们,但却无法找到
这就是《死海文书》出现的历史背景。在这一层面,它并不特殊。在eva中借用的部分,起到的就是和以上相似的一本“预言书”的作用。
在预言书出现的时代,很多信徒都对其笃信不疑,并遵循一系列戒律,等待弥赛亚的出现。在弥赛亚出现时,找到他,并且跟随他实行奇迹。《Eva》中的SEELE就是这样一群笃信预言书的信徒,并且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能够一直推动弥赛亚的降临计划,也就是“人类补完”。
在《旧约》的先知书和启示文学中,有大量关于弥赛亚降临的预言。那么这些预言后来应验了吗?
基督教徒说应验了,犹太教徒说没有。
在《圣经》中,《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并被基督教承认和继承。而《新约》则是基督教独有的经书。在《圣经·新约》中有四部都是记载耶稣生平的,分别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合称“四福音书”。
《旧约》的先知书对“理想君主式弥赛亚”的预言,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大卫家族的子孙、由童女怀孕所生、将谦卑的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称王、既是王又是祭司、统治公义王权将永存。
而《新约》中四福音书记载的耶稣生平,就是对这些预言的回应。耶稣的信徒因此相信,耶稣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并且是上帝耶和华之子,所以称他为耶稣基督(使用希腊语的“基督”,是因为保留至今的《新约》最早版本是希腊文写成的)。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创立了革新性的教义和教派,后来发展为基督教。他最初的信徒也都是犹太人,最重要的是参加最后晚餐的十二使徒,以及后来加入、对教义和传道有巨大贡献的圣保罗。经过使徒们的不断传道,基督教很快成为超越民族的普世宗教。
而其他的犹太人、尤其是当权者并不认可耶稣,认为他是异端。经耶稣门徒中的叛徒犹大的出卖,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被抓捕,并在犹太人的强烈要求下被管理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的信徒相信,耶稣在死后三天从坟墓中复活,并在橄榄山顶升天。
耶稣在十字架上时,一位罗马百夫长朗基努斯曾用长枪刺穿耶稣的侧腹,以确定他的死活。长枪刺出的圣血溅入几乎失明的朗基努斯的眼里,让他重见光明。他在此刻被感化,成为一名能行奇迹的修士。而这把枪,因为染上了圣血,也成为基督教的圣物朗基努斯之枪(Lance of Longinus)。所以在《Eva》中的朗基努斯之枪可以刺穿一切AT-field,因为它是以这柄曾刺穿神之身体的长枪为原型。
从上面可以看出,四福音书的内容,就是对弥赛亚预言的兑现。而《Eva》的故事主线,同样是对《死海文书》预言的实现,所以它的名字叫做《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纪エヴァンゲリオン),而真嗣对应的就是人子耶稣。但这个借用,仅止步于“这是应验”这一步。具体的「应验」内容,是和四福音书记录的内容毫无关系的。
《Eva》里《死海文书》的预言,和真实的《死海文书》并无太大关系。其中「预兆」的诸要素,或者说触发条件,主要是按照《新约》中耶稣受难的意象加上古希腊的俄耳甫斯教传统来重新创作的,一共三个:
一、十位eva聚齐(源自犹太教神秘主义卡巴拉)
二、朗基努斯之枪刺向初号机(源自《新约》福音书中的耶稣受难)
三、亚当、使徒或eva与莉莉丝结合(源自俄耳甫斯教)
「末日」并非真正的终结,而是为接下来的「重新创世」做出准备。
在《Eva》中,这部分和「灭世」环节一样,分成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人类作为“暗之子”被从地球上彻底消灭,之后的世界完全属于使徒,与人类再无干系。第二种就是 “人类补完”。后者才是SEELE要推动的结果,它的内容与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完全无关。
福音书中耶稣的降临,带来的是对人类的救赎,但“人类补完”并不带有救赎的性质。而两大宗教末日后的创世,最大特征在于以道德和信仰为标准进行审判,决定每个灵魂的去向。这种道德性和对不同人的区分,在《Eva》中完全不存在。
《Eva》的“人类补完”是“将人类灵魂合为一体”。而这种观念,在所有的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则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Eva》的“人类补完”,即「重新创世」环节,与犹太教、基督教体系基本没有关系,这是解读时很容易走偏的一点。它的文化原型,主要源自泛希腊的俄耳甫斯教和柏拉图主义,并在近代哲学和荣格理论中有所体现,这是后话。
终于到了解释《死海文书》本身特殊之处的环节。《Eva》之所以选择这部经书,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犹太教预言书,有两个独有的特征:二元论和对斗争的强调。
1947年,一位牧羊人在死海西北岸人烟稀少的库兰旷野(Khirbet Qumran,又译“库姆兰”)的山洞中,发现封存在瓦瓮中的古老经书。之后的十年,陆续有更多的古经在附近的山洞中出土。
这些古经被统称为《死海文书》(Dead Sea Scrolls,国内多译为《死海古卷》)被认为是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库兰宗团的经典。库兰宗团,往往被视为属于犹太教中崇尚隐修的艾赛尼派的一支。这个艾赛尼派,又和《新约》福音书的施洗约翰有密切的关联——而“施洗”约翰的得名,就是因为他曾为耶稣洗礼。所以库兰宗团和后来的基督教的关系,让人充满遐想,在学术界也充满争议。
已出土的《死海文书》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圣经的抄本(当然,只有《旧约》);二是按自身教义,对旧约的注疏、解读以及补充(这些补充旧约的新章节,一般被视作“次经”和“伪经”);三就是关于末日的预言书。
在正统的犹太教教义中,是严格的一神论,也可以说一元论——世间的一切都源自创世的、全知全能的耶和华神。所谓“善”就是遵从神的律法,而“恶”就是背离律法,即背离上帝的正确信仰。纵观《旧约》,所有的“恶行”,本质都是信仰不坚或信仰错误,尤其是拜偶像和拜异邦神。这些异邦神是虚假的,并不存在,也没有力量,所以他们并非“恶”的力量来源。世上不存在一个与上帝的善可抗衡的“恶本原”。信伪神的行为之所以是“恶”,是因为它导致人不去行“善”——即正确的信仰上帝。教徒并不需要和谁“斗争”,只要虔诚的回归正确的信仰,上帝就自然会将理想的神之国赐予他们。
但库兰教团的《死海文书》教义则不同。尤其在其中重要的一篇《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中,出现了鲜明的“二元论”思想。“恶/暗本原”出现了,是魔王彼列(Belial,也就是《天使禁猎区》中那位性格鲜明的“疯狂魔术师”贝利亚。而他领导的这场战争,则是后世“路西法带领1/3天使叛天”事件的原型)。彼列是一位堕天使,他的能力近乎堪与上帝抗衡。他率领人间所有背离正道的异教徒和异端者,组成“暗之子”的军队,与天使率领的正信徒“光之子”军团鏖战。整个人间,即是两者交战的战场,这一战役会一直持续40年之久。双方三次交战,互相占得上风。最终经过光之子的不懈奋战,彼列和暗之子被击败,神之国降临。
这一教义的出现,是因为受到来自波斯的二元宗教的影响,即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但这个称谓带有贬义,不推荐使用)。它的核心教义,是世界的本原是独立产生的两位至高神——光与善本原阿胡拉·马兹达和暗与恶本原阿赫里曼。光意味着善,而恶与黑暗等同。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两方阵营永恒的争斗。善的一方是马兹达、光明诸神和正信徒,恶的一方则是阿赫里曼、黑暗诸魔与异教徒。争斗分为三个阶段,各持续三千年,光与暗分别得势。最终光明胜出,阿赫里曼与群魔被永远击退到黑暗之境中,人间的恶人毁灭,义人则在天国和神一起永享幸福。
对照两者,可以看到《死海文书》世界观受其影响之深,包括三次交锋这样的细节。当然毕竟它尚未脱离一神教的框架,魔王彼列仍低于上帝(波斯的光暗两神则是完全对等的),统率光之子军团的是天使(后世逐渐认定光之子军团的统帅天使是米迦勒)而非上帝本尊。但相对于一神教的传统来说,已然天翻地覆。而后世基督教的恶魔学,也受这一思潮影响很大。
回过头看《Eva》,能看到其世界观中鲜明的二元论色彩。在地月世界中,存在两个完全对等的阵营:
一方是亚当(第一使徒)和源自他的使徒。他们来自地球,是地球的本土生命。其生命之源是位于南极之下的“白之月”。
另一方是莉莉丝(第二使徒)和源自她的人类。他们源自地球之外的天体,是外来者。这天体撞击地球后被俘获成为月亮。他们的生命之源在日本箱根地下的“黑之月”。
所以在《Eva》中,人类和使徒的战争,即是《死海文书》中记载的“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当这场战争分出胜负,末日就将降临,接着就是神之国与世界的新生。
持二元论的库兰宗团,比一元论的传统犹太教,在走向末日的过程中,负担的责任和积极很多。后者只需守好戒律虔诚信神,即可静待神的拯救,神可行一切奇迹,所有邪恶都不堪一击。前者则要作为光之子,与神的使者并肩作战,经过艰苦浴血的奋战,战胜与自己力量不相上下的暗之军团,才能让末日倒向对于人类尤其正教徒光明的未来。当然,他们坚信未来必然会到来。
库兰宗团认为摩西的律法是走向救赎的真道,但经过历代“伪先知”、“伪教师”的篡改与歪曲,已经失去本意。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选民,唯一掌握对《圣经》的正确解读者。他们遵循摩西的告诫,隐居于旷野之中,并在混乱的时代负担着引导人们回归正道的独有责任。
可以清晰的看出《Eva》中,在幕后认定自己掌握秘密真理、并有责任引领人类走向的SEELE,对应的就是库兰宗团。
库兰宗团认为末日迫在眉睫。《死海文书》中记载了他们详细、精密的作战计划,并且在其中有着类似罗马军团式的军事组织形式。当然,他们否真的实行过不得而知。这就是为什么SEELE建立了Nerv这个军事编制的特务机构,并以此作为触发“人类补完”——即末日计划的主要实践者——这对应的正是库兰宗团对军事组织构想。
而人类(Eva)与使徒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占据最大的戏份,正是符合真实的《死海文书》精神的、末日前必须的、信徒要亲手实践的光暗之战。
但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这两方,谁是光之子,谁是暗之子?
从以上诸多暗示(“黑”与“白”之月、亚当与莉莉丝)可以明显看出,在《Eva》的世界中,人类是暗之子,使徒才是光之子。
《Eva》中,人类是莉莉丝(Lilith)之子,这与犹太-基督教中是相反的。莉莉丝的名字并不见于《圣经》之中,而是在犹太重要的民间传说《便西拉的字母》(the Alphabet of Ben-sira,约成书于7-10世纪)。 在这个传说中,莉莉丝与亚当一同被上帝用泥土造出来,两者在起源上相互独立和平等——这一点与《Eva》中相同的——所以她不甘心居于亚当之下,便离开伊甸园逃往红海。在那里,她拒绝天使的说服,执意跨过红海成为女魔(从《出埃及记》开始,红海就有了很强的“跨越界限”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圣经·旧约·以赛亚书》中提到的“夜间的魔女”,指的就是这位莉莉丝,因此她也称为「夜妖」。事实上,莉莉丝源自更古老的两河流域会在夜间袭击男性的恶灵莉莉特。因此犹太人安排她的出走和魔化是必然的。
接下来,在犹太卡巴拉传说中,她嫁给恶魔萨默尔;而伊斯兰教中她则与撒旦媾和。总之,莉莉丝不仅自己是女魔,而且成为魔王之妻,他们生下的恶魔之子,称为李林(Lilin),被认为是在梦中魅惑男性的女妖。
这里解释下关于“魔王”。在《旧约》与《新约》成书之间中的几个世纪,在启示文学等文本中,出现了若干魔王形象。撒旦、彼列、萨默尔等,在各自的文本中,都是独一的、位居所有恶魔顶点的王者。后来到三世纪左右,基督教神学家将这些形象排列和部分合并,确认路西法等同撒旦,为恶魔和地狱之主,彼列、萨默尔等则成为仅次于他的高级恶魔。
而在《圣经》中,人类都是亚当与夏娃之子,这个众所周知了。
在《Eva》的世界里,出现了莉莉丝和李林的概念。这里的莉莉丝,与犹太教传统的莉莉丝相似,都是恶魔之母,但不完全等同。在第一次冲击,即创世中,她都没有和任何其他存在结合(无论是亚当还是其他恶魔),而是独立生下了全体人类。这时莉莉丝并不具备任何性别特征,没有“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亚当和莉莉丝,都是独立产生各自的后代,并不存在“亚当为父,莉莉丝为母”的区分。
结合上面的二元论视角就明白,她独自就是“暗本原”(在《Eva》的世界中,是基本不涉及善/恶概念的,只有光与暗)本身。她吸收了库兰宗派《死海文书》中的魔王彼列的神格,并且更高,相当于琐罗亚斯德教中的暗本原阿赫里曼,与光本原完全对等。同时,在《Eva》的世界里并不存在犹太教-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光本源就是亚当。
而莉莉丝的“妻子”与“母亲”的身份,直到末日阶段,即第三次冲击(包括各方努力走向第三次冲击的过程)才开始出现。这时亚当、使徒与eva争相与其合体,从而实现末日。这个身份与犹太教的莉莉丝无关,而是俄耳甫斯教的“母神”,这是后话。
《Eva》中的李林就是人类。人类正是源自外来入侵者的黑暗存在,是库兰宗派的《死海文书》中的“暗之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颠覆,所谓「魔神倒转」,从而带来立场的错位,并进一步带来视角上的反转。并不是单纯的反过来,而是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角色。读者不能一劳永逸的选边,而是要不断的改变、翻转自己的视角,这正是《Eva》设定上的张力。
在真实的库兰宗团中,信奉《死海文书》并按其忠实行事的,是经书世界观中的“正教徒”,是必将战胜“暗之子”的“光之子”。这本经书的记载,并预言他们的必胜与光明未来,末日后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而《Eva》中《死海文书》的内容,则分裂为表里两个分支,分别预言了“光之子”胜出和“人类”胜出的情况。因为两者的身份不再重合。
“光之子”胜出的分支,基本对应库兰宗团的《死海文书》,“光之子”经过艰苦的战斗击败“暗之子”,触发第三次冲击,将后者彻底消灭,然后建立光之天国。这个分支的后续就没有人类了。光之子使徒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地球,建立光之天国,而人类则作为暗之子被从世界上永久抹除。
“人类”胜出的分支,则是真实的《死海文书》中没有的“暗之子”胜出的新分支,即“人类补完”。人类消灭使徒,然后成神。但所有人的灵魂合为一体共同成神,每个个体都消亡了,现世的生活仍然会被消灭。这个消灭的过程,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第三次冲击”。
在《Eva》中,信奉《死海文书》并代表人类行事的SEELE,作为“暗之子”,就是要避开光胜过暗的分支,达成暗胜过光的分支。当然,参与人类补完计划的各方,SEELE、碇源堂、碇唯和使徒,都有各自不同的打算。
有些解析认为,在《Eva》中SEELE的作为是为人类赎罪。而罪有两个可能的来源,一是身为莉莉丝之子是人类的出身,二是偷吃智慧果。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在《Eva》涉及的背景文化中,“赎罪”是一个纯粹属于基督教的概念,犹太教中没有,其他文化、哲学中也没有。但上面两种假设,放在基督教的语境中都讲不通。
在《圣经》中,人类并非莉莉丝之子,而是神造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光与善的,只是因吃了智慧树的果实而获罪,所以能够“赎罪”,并因罪被赦免而被拯救。而莉莉丝及众恶魔,包括其后裔,在多数神学家的理论中,从根源上都是纯粹“恶”的存在,只能在最终审判中被消灭或永久打入地狱,并不存在“赎罪”和因此被拯救的可能。在《Eva》中,人类从根源上就是属于暗的,并非本来是光而沾染了暗,按基督教的教义,这个出身之罪是无法救赎的。
而偷吃智慧果,在《圣经》中之所以是罪,是因为存在一个至高的一神——上帝耶和华。这位上帝明确的告诉亚当和夏娃不可以吃智慧树的果实,他们违背神的命令——这是世间最高的真理和律令——所以犯了罪。而在《Eva》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这位上帝。世界只有两个本原——光本源亚当与暗本原莉莉丝。没有一位神说过,智慧树的果实不能吃。生命树与智慧树,只是光与暗分别选择的进化方向,两者绝对对等——这是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这里不存在罪,也没有一位神可以让你去赎。
《Eva》中从未涉及到“罪”的概念。“人类补完计划”是对人类本身从根源上的不满,并对将其转化为高级形态的追求——也就是成神。自身成神,这个想法如果放在基督教中,是对神的僭越,是最大的罪行。人类不可能通过犯下更大的罪来“赎罪”。
最后聊一下使徒。在《Eva》中,有两组使徒的意象:一是不断来袭的十二位使徒(而人类则是第十三使徒,动画版一共是十七位),他们是明线,从名字就可看出;二是SEELE的十三位成员。
在犹太教-基督教中,也有两组对应的概念:一是耶稣在世时围绕在他身边的十三位使徒,其中包括背叛者犹大;二是库兰宗团中,由十二位“圣洁的人”组成掌控一切的总指挥部。
这双方的两者并非互相一一对应,是交叉混杂在一起。《Eva》中的SEELE,在整个过程的角色上无疑对应库兰宗团的十二位指挥;同时十三这个数字,无疑在暗示最后的晚餐餐桌上的耶稣身边的那十三位使徒(严格来说,参加最后晚餐的是十二位,包括犹大。犹大背叛后,又增补了一位进来,这才是十三这个数字的来源。事实上并没有十三位同在的场景)。
而《Eva》中的使徒,用的是和《新约》中的使徒相同的词(Apostle),但实际身份和作为与之并不相似。他们各自名字,都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天使(Angel),但他们的身份更接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巨人”。
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 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 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 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 (创世纪 5:1-6)
这“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即是天使(“耶和华的儿子”在这里只是一种泛称,与耶稣是神的独生子的含义不同)与人类女子生下的巨人。在次经、启示文学《以诺书》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扩展。神留下一些“看守天使”(Watcher)照看人间。这些天使以阿撒泻勒(Azazel)为首,与人类的女子婚配,并教给人类制造盔甲、宝石、占星术等知识。这是人类偷吃智慧树果实的进一步引申——在犹太教看来,人类掌握智慧是罪,教授人类更多用于俗世征战与享乐的知识当然也是重罪,会让人更加远离神的道。而天使与人类生下的巨人,还吃光了地上的出产,造成巨大的灾害,于是耶和华震怒,将看守天使打入地底的牢狱,并降下洪水毁灭一切。这就是《以诺书》中对大洪水来源的解释。
由以上可以看出,《Eva》的三次冲击,对应的都是《圣经》中的事件。
第一次冲击,对应的是创世。虽然在《Eva》中的创世是二元论的,并且魔神倒转。
第二次冲击,对应大洪水。南极消失,水面上升,全球失去一半人口。同时巨人(使徒)出现。
第三次冲击,对应的是末日,同时加入了《新约》福音书中耶稣降临的意象。
到这里,犹太教-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基本告一段落。
接下来,就是《Eva》系列中最重要的主题,“人类补完”与AT-field,或者说,人类灵魂的合一与分散。在《Eva》的世界观里,人和人是因为一种叫做AT-field的力场,而维持着彼此独立的状态;而“人类补完”,就是打破这种彼此的独立也可以说是孤立,将所有人合为一个整体。
这不是一个犹太教-基督教的观念,而是源自古希腊的哲学传统。在这个观念中,人与人的「区隔」是低级而不完善的,「合一」则是高级和神性的。这种思潮的流行从柏拉图开始,而对发起其终极否定的则是尼采。
柏拉图(Plato,前429-前347),生活在希腊古典时代晚期的雅典,是群贤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理念论”是他最重要的理论。这一观念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两个层次。后者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现实世界”,其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通过感官来认识;前者,则是由只能用理性推理认识的各种“理念”组成。理念是众多具体事物中共通的抽象观念。譬如我们提到“狗”,脑海中浮现的往往并不是某只具体的狗,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狗的形象,这就是“理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完美的,也是高级的。可感世界则是低级的、不完美的、变动不居的,其中的事物,譬如一只具体的狗,都是“狗”这个理念的残缺“摹本”,是因为“分有”了“狗”的理念,才成其为狗。柏拉图曾用一个众所周知的洞穴隐喻来描述这个过程,即“柏拉图的洞穴”。
这个理论听起来反常识,但如果想一想现代工业的制造过程,就会意识到它有的道理。以汽车为例,是先在设计师的图纸中出现这个型号汽车的通用设计,即是 “理念原型”,然后再在生产线上按照图纸生产出很多辆具体的汽车。这些汽车都是“可感”的,它们和图纸基本一致、但各具细节上的个体特色。这就是一个符合理念论的过程。
关于柏拉图世界观的论述,最主要在他的《蒂迈欧篇》中。他认为宇宙由神灵创造。这位创世神因为全知全善而,就以最理想的理念为原型创造了它的摹本——我们所处的宇宙。宇宙因为与其完美原型相似,故分有了“完美”的特性——完善、自足、秩序和理性,并且拥有生命和灵魂。它包括了一切,拥有因最均匀而最完美的形状——球体。世上共有七种运动,宇宙本身只拥有其中一种——最完美的自我旋转。
从以上,可以看出柏拉图价值取向:单纯胜于多样、普遍胜于个别、自足胜于依赖、均匀胜于不均、静止胜于运动。这代表了古代世界一种很普遍的取向,从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人类补完”理念的端倪。
到了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年),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世界观中神秘主义成分,创建了称为“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的哲学派别。这时始于前四世纪末的亚历山大东征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希腊、埃及、迦南直到印度西北的广大土地,早已形成一个建筑在希腊语上的文化共同体,其中的各文明间交流甚密,最重要文化中心就在亚历山大城。
普罗提诺认为,世界的最高、最本质的存在,是未分化的终极真实,称为“太一”(The One)。太一是抽象的、非人格的、完美而自足的柏拉图式的神,是纯粹的光。普罗提诺曾这样描述:“它是每件事物,也什么都不是;它可以不是任何存在的事物,但也是全部”。
而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类,都是太一向外流溢的产物,如同从圆心扩散出的圆圈。自内向外,即是从高到低,一共分为三层:理念(nous)、灵魂(soul)和物质(matter)。越外层,距离太一之光越远,越低级和弱小,栖身在光明衰弱的黑暗中。最低级的,即是我们感官所在的物质世界。
这个流溢的过程,是万物对作为本原的太一的远离,意味着分化、混杂和多样性,带来冲突与分歧。这在新柏拉图主义看来,是一种堕落。
这一过程是可逆的。既然所有的存在,都由太一流出、分化而成,他们都天然的渴望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回归“太一”的同一。这种回归,便是与堕落相反的“神化”,也是人灵性的最高追求。这和柏拉图本来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上面这种价值取向,在古代哲学中非常普遍,但对我们现代人却常常有些反直觉。这反映的是底层观念的古今差异。
以佛教为例,佛教世界观是⼀个垂直结构,最上层是三十三重天,往下是阿修罗、人间、畜生、恶鬼、地狱五道。诸天和人间的时间流逝是不均匀的。越往上的世界,越神圣和高级,同时时间流逝越慢。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才会出现“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观念。而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一日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
而现代人制作的游戏《重⼒异想世界》中,世界观与之类似,也是一个垂直结构,上下时间非均匀,越⾼的地⽅越神圣和⾼级。只有一点相反,就是越⾼时间流逝越快。
差异就体系在这里。现代⼈的思想根基建筑于科技革命和进化论上。所以我们本能的持有“进步”的观念,相信世界在向前发展。那么时间越快的地⽅,发展时间越⻓,⾃然就会越⾼级。
但古代哲学,普遍相信和崇尚一个“太一”式的神圣的本原,它是静⽌的。静⽌意味纯粹、同一,运动则意味着分化与多样化。由纯粹、静⽌衍⽣出的运动、多样,是⼀种堕落,是下降之路。⽽修⾏就是为了返回静⽌纯粹的本原。所以佛教世界中,时间越慢的的地方,越接近静⽌,就越神圣和⾼级,越是修行上升的目标。修行的终极目标,即是“涅槃”,还要在诸天之外,到达彻底静止纯一的“四圣境”中。
新柏拉图主义的这种观念也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本质其实是对人的否定,否定个人的、现世的情感与价值,将希望寄托在超验的、纯精神的彼岸。与之相对的,肯定个人、多样性、此岸生活与运动的观念,就是“人文主义”。
至此,《Eva》中“人类补完”中“合一”的含义与动机已昭然若揭。
最初莉莉丝生下第十三使徒(TV版中是第十八)。但这一使徒却无法保持统一的形态,而分化成为众多的人类个体。各个体间产生了AT-field将彼此分开,于是产生了“多样性”。而这AT-field又不够强,导致各个体间无法彻底隔绝,还要互相发生作用,导致长期的“混杂”与“争斗”,这又意味了“运动”。这一切在古代哲学观念中,都是远离神圣本原的堕落。
所谓“人类补完”,就是反过来打破AT-field,将所有人的灵魂合并为一,就消除了多样性、混杂与争斗,进而消除了运动,回归原初的、神性的“太一”,升华成神。当然,这是一个抽象的、非人格化的神。某种意义上,可以不恰当的类比为佛教的“涅槃”。
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要达成这种对太一的回归,不是通过向外的追求,而是在向内的精神深处。人的灵魂源自太一,并且蕴含着我们与太一及世界整体的联系。只是因为陷入人世的纷乱混杂,灵魂迷失而遗忘其单纯的本性,从而失去这种联系。人类只有通过冥想式的灵修,灵魂回归本来的单纯,超越物质、感官与智性的限制,忘却自身的存在,回到真实的自性,即可再度体会到与太一合为一体的感受,为太一而出神着迷。
普罗提诺曾这样描述这一状态:
就我们来说,在这里我们应把其他事物放在一边,只专注在‘这个’上,把我们所有的包袱都抛掉,仅成为‘这个’…… 以整个生命拥抱神,乃至于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一部分不与神紧紧相连。此时我们便能如神谕所描述的那样看待神与我们自己:我们在光华灿烂中,充满智性之光,或者说就是光本身,纯净、轻飘飘的像梦幻一般——事实上,我们已经成为——神。”
这就是《Eva》中驾驶员与eva的精神同步率。当同步率达到极限的400%时,驾驶员就会消融,与eva合为一体,即是普罗提诺所说与太一合体体验的具象化。最终的人类补完,也就是每个人都达到了这一状态,从而自我消融于无形,合为一体。
因为一切均由太一流溢出,所以回归太一,不仅是回到神性的本原,也相当于回到了时间的原点。这种回归,在艺术上又常常以“回到伊甸”作为隐喻。《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伊甸园,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造后最开始生活的地方,是最初的乐园。当他们被蛇引诱吃了智慧树的果实,受到惩罚被赶出伊甸,并开始经历死亡与繁衍,这象征了与神的分离,也是运动和时间概念的起始。所以伊甸园也是一个有着“本原”与“静止”含义的象征。
《圣经》中的伊甸园,今天的学者一般认为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即古巴比伦境内。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后,又在园子东边设置基路伯看守,防止他们回去接近生命树。而这里的基路伯(Cherub),来源古巴比伦浮雕中常见的圣兽Kirabu。在《Eva》漫画第十一卷,渚薰准备出发去接触莉莉丝、引发第三次冲击时,就是站在一头基路伯的石像上,象征“对原初的回归”。
《Eva》同时还有着科幻背景。地球生命的“时间起点”和“生命原初”,在科学意义上,是46亿年前的“原始汤”,即LCL。所以在完全同步之时,肉体也回归为LCL,是在又一个层面上关于“回归”的明喻。
《Eva》中的人类补完,就是成神之路。除了普罗提诺式的“太一”之神的实质,还有三个隐喻,分别是卡巴拉生命之树、马尔杜克机关和尼布甲尼撒之钥。
卡巴拉(Kabbalah)是一套犹太人的神秘主义学说,与犹太教的人格神耶和华不同,他们对神的理解是抽象的、非人格化的。在《Eva》里出现的“生命之树”,则大约出现在公元12-13世纪,由一支称为“王座神秘主义”(Throne Mysticism)的派别引入。它以一套类拓扑图形来象征《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伊甸园中的生命之树。《创世纪》中提到生命之树既然可以使人永生,那么经过在其之上的旅程,即可到达永生的境界。
卡巴拉生命之树共有10个圆,在这些圆之间有22条路径。它有被分为四个世界和三条支柱。修炼卡巴拉,是一种冥想式的内修,潜入到内在精神深处的旅程。十个圆代表十个境界,修行者在内在旅途中,沿着这些路径,分别到达这些境界。每个圆中都有大天使在守护,指导和考验修行者。只有正确的行走,并通过这些考验,才能达到最终的境界——即属于上帝的王冠。
可以看到,卡巴拉的逻辑和修炼方式,都是和普罗提诺的主张一脉相承的——事实上中世纪基督教和神秘主义都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很深。而整个过程是人的圣化与提升——当然毕竟是在犹太一神教的框架中,还不能与神等同,因为有人无法企及的上帝在。
《Eva》中“人类补完”中,站在生命之树上的eva,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10台eva分别占据了生命之树的10个圆圈,即对应了守护十个境界的天使;另一方面,身为其中之一的初号机,同时以卡巴拉修行者的身份,完成了自身的圣化。在《Eva》 “人类补完”之前的世界并不存在上帝,所以这种圣化,就是成神。
马尔杜克和尼布甲尼撒都是巴比伦元素。马尔杜克是古巴比伦的主神,曾战胜象征混沌的巨龙提亚马特,并使用巨龙的尸体上创世,重新安排新世界的法则。尼布甲尼撒指的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即灭亡犹太王国的巴比伦王,曾在巴比伦城中建造空中花园——后世认为这就是“巴别塔”的原型。巴别塔的意象大家都很熟悉,象征人对神的僭越,想要建造高塔直通天上——当然,这是仇视巴比伦人的犹太人为我们留下的观点。而且前面还提到,巴比伦还象征着“伊甸”。所以这两个意象,也都象征了SEELE要让人成神,并重新创世。
在《Eva》漫画版第十四卷中,完成了“人类补完”后,代表“回归同一”古代价值的凌波,对真嗣如此描述这个“补完”之后的世界:
分不清自我,或他人的范畴在哪儿,模糊的世界。 是自我无处不在,却也处处都不在,脆弱的世界。 那么,我死了吗?不。只是万物都合而为一了。 没有任何人痛苦,也没有任何人悲伤。无论争斗、言语冲突、支配、服从、饥饿、寒冷或痛楚,都不存在,是幸福的世界
但真嗣则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否定了这种“回归”。这位看起来非常丧的主角,最后却蜕变为了一位尼采所说的“勇于对一切说是”的强者:
虽然不会有坏事,但也不会有好事。没有任何人存在。就想死了一样。所以,这里不会有幸福。
凌波继续追问:
这一刻,一旦你期望了他人的存在,心灵的障壁机会再次把人们分隔出来。你还愿意承受那种疏离吗?面对他人时的恐惧,又会出现在你的心里。
真嗣仍然选择了说“是”(虽然这个理由有一点偏软):
也许我会因而痛苦,或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最终只有挫败。不过我认为,即使只有刹那间,人跟人之间仍然能够心灵相通吧
在漫画版的最后,显示出真嗣的选择是“轮回”。
我们东方人因为佛教,对轮回的观念非常熟悉。但轮回除佛教外,也普遍存在于西方文化中。希腊的俄耳甫斯教、柏拉图和诺斯替主义,都认为肉体是束缚灵魂的牢笼,让灵魂忘记自己的神圣本原,一次又一次的困于这物质世界中,遭受无止尽的苦难。
俄耳甫斯教的教义中,认为人有神圣与世俗的双重起源。信徒死后的灵魂会在地下的岔路见到两股泉水。如果向左,饮下遗忘之泉,则会忘记一切走入轮回,再度在一具新的肉体中醒来,重复人间之苦。只有牢记自己的神圣起源,向右走到记忆之泉,对记忆女神说出“我是大地和繁星满布的天空的孩子”,才能饮下记忆泉水,并且通过冥后珀耳塞福涅的审判,然后成为神而位列永生的天界。
所以主动选择轮回,就是对所有这些“超越价值”的拒绝,对“成神”祈望的否定,对人的价值、现世的价值的肯定。而且真嗣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代全体人类来选,因此还要再推进一步,到达尼采“永恒轮回”的境地。
在尼采的观念中,整个世界是永远会不停的以同样的方式再现,这就是“永恒轮回”,又译“永恒归复”(Eternal Return)。博尔赫斯曾对这个意境,做了非常诗意的描述:
蹒跚爬向月光的蜘蛛,同一束月光,门廊边悄声耳语的你我,永恒的低吟,莫非早已在过去叠合?我们还会在这条长路上相遇吗——这条战栗的长路?我们会永恒地重演下去吗?
《Eva》中真嗣的选择后,不仅他个人,而是全体人类、整个文明都重启轮回,这是符合永恒轮回的意象的。尼采不认可灵魂的存在,甚至不认可人有一个作为认知和行为主体的“本质”。他认为一个人的全部,就是其在世界万物关系之网中间的一系列体验和行为,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而万物又是普遍联系、无法割裂的。那么只有当整个世界都完全的回归,一个具体的人才有可能相应回归。
我想作者——庵野秀明和贞本义行——在作品中是赞同尼采对于心和物的观念的。所以《Eva》是世界里并没有独立的“灵魂”的出现,人的“精神”始终是和肉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圣化”和“融合”,的方式,是精神和肉体一起化为无差别的LCL。轮回则始终伴随着肉体和物质的演变和重生。
尼采支撑永恒轮回的物理论据,是宇宙间的粒子虽然浩渺巨大但仍是有限的,而时间却是无限的,所以一切终究回重来。当然,这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在《Eva》中,轮回的世界缩小到地球上的全体人类,加上再次创世的巨大神秘力量,让这件事变得可能。轮回后的世界,与第三次冲击之前的并不完全相同,而接下来是否会无限次重复这个新世界,也不得而知。这个我理解为一种艺术性的安排。因为永恒轮回真正的意义不
“被选中的孩子出生于2000年。”←卧槽谁能了解我当年的心碎!
人人喜歡凌波麗,我卻獨愛明日香。
他们每个人都不快乐
低情商:你是个在自我折磨中陷入死循环没有自我还缺爱的铁废物💩高情商:你可以驾驶EVA👍
EVA的26话TV从经费充足和经费不足两个方面为日本动画立下了标杆。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作。风华了,只怕也快绝代了。
二刷了一遍,想想还是维持当年的四星……因为结构太破罐子破摔了,序幕六话听说花了大半的预算,但前五话很糟糕,第六话开始挺喜欢的中段,实际上是有点机动警察的影子的,最后那几话完全看不出来是原本就铺垫好的意图,可能就是一次预算烧尽后的意外大受欢迎的自暴自弃。作为整体来看,完成度欠缺。
我组织组织语言 碇真嗣没疯已经是宇宙奇迹了
果然最后两集还是很扭曲啊很扭曲〒▽〒
成熟的大姐姐是最棒的!我选葛城美里
妈妈他骗人!这根本不是一部机甲片!
有些人只出现了一集却能当几十年的男主角
【A+】没有从EVA里看到过自己的人,你们是幸运的...
跨时代的非凡作品,永远无法跨越的精典。26话的tv版动画,95年10月上映。关于这部动画,我不想多作介绍,因为这10几年来有关他的讨论已经够多了,作为一个动画迷,没看过eva的话该羞愧的把自己抛坑埋了。一部把动画的深度和广度推倒前所未有境界的作品,引起的深远影响波及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不论从动画的内涵还是表现手法来说,eva都是冲破天际的顶峰作品,哪怕这只是因为经费不足的原因。
其实我觉着TV版26话做结局挺好的……
看得越多越觉得这部动画好到难以置信。EVA的人物刻画真的是最完美最深入最不经意最真现实最真的,而其中又以美里姐姐为最。所以作为明日香党爱美里姐姐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现实的认同吧。
从这部片了解动画也是可以给大人看的。虽然当时自己还是初中生。当年悟出一句话:开谈不说EVA,看尽动漫也枉然。
毋庸置疑的神作....看了第二遍 我竟然还没把最后两集完全看懂....
tv版无上经典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碇真嗣